第558章 记者变微商(1 / 2)

第558章 记者变微商

实话实说,林曾和於静的交谈,绝对算不上愉快。

若说江画於静之间的交流颇为投缘,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。那林曾面对这位事无巨细都要了解,以刨根挖底为己任的记者女士,只觉话不投机, 身心俱累。

这种碰面,第二次都嫌多余,他决定能避则躲,少打交道为妙。

人的感觉,经常会互相作用影响。林曾感觉不好,於静也觉得和眼前这位呼吸泡泡植物的提供者,有交流障碍。

她的问题, 总不能得到正面明确的答案。

多谈了几句,她甚至感觉这位男士, 是不是脑子得了癔症。

莫名其妙的空间,什么兑换种子,在於静看来,脑子没出问题,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。

她在确认双方交流无果之后,果断没有继续纠缠,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她此行的核心问题。

购买呼吸泡泡。

自媒体的营销,已经成为文字人司空见惯的盈利方式。但是於静是很难得没有在自己的公众号进行软文推广的作者。

但她这一次,却想在自己的公众号上,彻底为呼吸泡泡做一次广告,甚至直接撩起袖子,开团卖泡泡。

林曾的合作方式,非常简单。

第一,呼吸泡泡的种子出售。

第二,呼吸泡泡的成品出售。

呼吸泡泡的种子,每粒3000元。种植过程中,可以生长出至少700多个呼吸泡泡。

呼吸气泡的成品, 每粒十元。现在能提供成品不足万个, 转手市场价不得超过十五元,如果超过售价,取消合作。

在於静看来,这个价位,堪称物美价廉放利大促销。

万个呼吸泡泡扔进京城市,连个水花都不会溅起。

就算一个呼吸泡泡出售几百元,对一部分人富豪来说,让他们全部买下这些泡泡,眼皮都不会眨一下。

从这两个简单的条件来看,眼前这位呼吸泡泡的提供者的定价,完全是为了兼顾普通家庭使用者的收入情况。

於静没有犹豫。

她立刻向林曾订下五十棵呼吸泡泡的植株,以及八千粒呼吸泡泡的成品。

这是她目前所能支配的余钱。

“呼吸泡泡成品的份量比较多,我寄快递给你,而呼吸泡泡的种子,我明天直接交给你。你给我留一个电子邮箱,种植方式,我通过电子文本的方式,发送给你。”

林曾的这种模式,又仿佛回到最初创业时的网店。只不过从普通的网店经营者,变为终端的供应商。

这是另外一种销售模式。

算是林曾心血来潮的尝试。

两人谈妥,分道扬镳。

林曾自己驾车去酒水山谷采集呼吸泡泡的种子和泡泡。

呼吸泡泡有别於其他气泡类植物。它是一种地底植物,天性必须在地底生长。

在地表环境下,呼吸泡泡无论是母株还是子株,生长都极为缓慢,几乎停滞。

於静在林曾离开后,安静坐在老茶楼里,喝掉最后一杯花茶,有些自嘲。

记者的任务没有达成,反而成为呼吸泡泡的中间商。

不过,想到呼吸泡泡的效果,她又非常甘愿。她希望将这种有效防雾霾的利器,在大众中推广普及。在环境暂时无法立刻改善的情况下,给普通人身体带来一些安全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