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(2 / 2)

囚龙 九方歅 1892 字 28天前

敖宸他真的过得好吗?

杨佑想,他只是从来不说罢了。

好的不说,坏的也不说。

真过得好,谁会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哄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小孩当皇帝?难道自己就看不出来吗?

敖宸将他的头搂着,亲了亲他的头发,“没关系,以前也没人做到。没什么。你不是想做好皇帝吗,那就去做吧。我陪你,不,这次是你陪我走到最后了。”

一切的最后,直到龙神彻底消失,归于天地,所有的阵法契约都因为缺失了对象而无形地消解,杨佑也在走完了一生后离去。

之后的一切,只决定于杨佑打下的基础,完全靠着王朝的内力,彻底没有外在的干涉。

再也没有了痛苦和纠结。

“最后?”杨佑明白了,原来这一切都注定好了结局,他不过是终场时匆匆上台的最后一个戏子。

他的嘴唇微微发抖,继而含着泪仰天大笑。

不知道为何发笑,笑绵延千年的局,笑痴痴傻傻的人。

局面果然如同杨佑所料,蝗灾很快蔓延了北方,各地寸草不生,饶是从南方调粮的速度再快也赶不上蝗虫的速度。

蝗灾让许多人饿死,接着是瘟疫的爆发,粮草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到来,却仍旧晚了许多。

最先是从山东开始,出现了一大批自立山头的“王”,河北道、河南道、河东道、关内道、京畿道全都无一幸免,境内出现了许多山头。

他之前肃清了从下而上传递消息的通道,故而这一次,消息来到快,来得及时,也更让百官觉得触目惊心。

商洛甚至让他做好打算,恐怕此次民变规模不会小于秦末之乱,稍有不慎就会亡国。

杨佑让卓信鸿亲自去平叛,先强行用粮草招安大部分反贼,连发三道诏书。

第一道,免去受灾各地两年赋税,第二道,凡归顺朝廷者,盖不治罪。

第三道诏书给了杨遇春,直接让他青云直上,升到了天策府将军的位置,就地招兵买马,整个北方全数兵力由他调动,务必要平定叛乱。

虽然已经让敖宸经过了一番折磨,也得到了敖宸的保证,但杨佑每一夜都辗转反侧。

敖宸也不再缩进湖中睡了,或许他对回复自身龙气也没什么指望了。

堤坝上全是口气,蓄水再多也跟不上泄水的速度,迟早是见底的。

他只需要陪杨佑走,又不是要给杨佑和他的皇子皇孙们送终,杨佑也不是祸害的主,现在的龙气也差不多够用了。

敖宸时不时就来陪陪杨佑,同他出点主意。

灾区的情况在不断恶化,以漕运运粮已经忙不过来了,杨佑甚至用起了没人大规模使用的海运,冒险从山东登陆,务必要让百姓撑过冬天。

也不知是敖宸起了作用,还是杨遇春真的神,他十日内就集结好了七万兵马,接连挑了好几个大有名气的“朝廷”。

随着他征伐的深入,一个问题又出现在眼前,地方不知抚民,收容灾民往往多加诘难,即使杨佑下了免税和免罪的诏书,也总是有别的名目可以搜刮百姓,更别提勾结世家蓄奴、炒作粮价等等。往往杨遇春前脚刚平,后脚一走,百姓又反了。

可呈上来的奏折几乎每一封都是“刁民”性情顽劣,不知朝廷恩典。

杨佑气得火大,几天都鼻子出血,从各道的最高掌管按察使、采访使、节度使开始层层罢免,一直顺着杆子往下捋,捋到了县令这一级,然后往里面填人。

这个节骨眼上,但凡是反对他罢官的,杨佑要么直接打压,要么记在了小本子上。地方大族眼见杨佑要动手,也不甘心就此被拿乔,有不少人私底下起了反心。

然而他们面对的对手,却是早在西南就和世家干过一仗的杨遇春和卓信鸿二人。

卓信鸿代表官府,负责拉拢寒门和低等的世家。

杨遇春……

如果按照他写给杨佑的信来看。他知道世家有钱有粮有人,反贼恨的可不止是朝廷,世家自然也在名单上,他先派细作将世家的底细都告知山头的“大王”。等流寇先打世家,自己再打流寇。

或者顺便就把世家说成与反贼勾结,一同灭了。

见不得杨遇春的做法?

您要么去卓信鸿那里备案说自己完完全全接受朝廷的任何安排,要么就用拳头和杨遇春打一场。

打的赢,一切好说。

可再好的世家,能有三千奴役都不错了,还别说带甲了,杨遇春就像一块从山顶滚落的巨石,一路碾碎了所有的障碍,绝尘而去。

他本人就对世家没什么好感,又加上杨佑态度倾斜,该怎么做他心里十分清楚。

杨佑每次看他寄过来的信都要笑个不停,不得不说,有些做法确实野蛮,但也十分直接有效。

入冬刚一月,蝗灾消退,民变平定,总算能过一个安稳年了。